摘要:箜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弹弦乐器,也被称为拨弦乐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初称为“坎侯”或“空侯”。除了在宫廷雅乐中使用,箜篌在民间也广泛流传。从古代到现在,箜篌有三种主要形式:卧箜篌、竖箜篌和凤首箜篌。从十四世纪后...,高分辨率网,可以弹箜篌:触音探韵的跨乐种尝试? 弹箜篌手指会出茧吗

箜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弹弦乐器,也被称为拨弦乐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初称为“坎侯”或“空侯”。除了在宫廷雅乐中使用,箜篌在民间也广泛流传。从古代到现在,箜篌有三种主要形式:卧箜篌、竖箜篌和凤首箜篌。从十四世纪后期开始,箜篌不再流行,逐渐消失,我们现在只能在壁画和浮雕中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箜篌的演奏图像以及保存的古代箜篌残件显示,其音箱是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凤首箜篌的形制与竖箜篌相似,常常以凤首为装饰,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关于箜篌的发展历程,它可以分为竖箜篌和卧箜篌。早期卧箜篌出现在春秋时期的楚国,与古琴有着共同的起源,但其形制的差异在于其长形共鸣箱面板上像琵琶一样的品位。而竖箜篌则是由远古者的弓演变而来,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诞生而出现,有着五千年以上的历史。当前的转调箜篌并非古董,其实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我国乐器改革家结合竖琴和古筝创新出的新生乐器。其演奏技法主要借鉴了民族弹拨乐器和竖琴的弹奏手法,采取坐姿,将共鸣箱置于胸前,左右手分别弹奏两侧琴弦,可轻松演奏出快速旋律和泛音。现代箜篌与竖琴有所区别。现代箜篌属于世界竖琴的行列,它们在这点上存在共同之处。外形上,现代箜篌是双排弦,竖琴是单排弦;现代箜篌有琴码参考古筝的琴码,而竖琴没有;现代箜篌的共鸣箱是梨形参考琵琶的共鸣箱,而竖琴是三角形。现代箜篌在琴柱上有凤回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在演奏技法上,现代箜篌很大程度的借鉴了竖琴的演奏手法。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现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⑷江娥与素女:江娥,又作湘娥,与李衎在《竹谱详录》卷六中所述相符:“泪竹生长在湘九疑山中……据说舜帝南巡时葬于苍梧之地,尧之二女娥皇与女英因哀伤哭泣,泪水沾竹,竹叶上便形成了斑纹。”素女则是传说中的神女。据《汉书·郊祀志上》记载,秦帝曾使素女弹奏五十弦瑟,但由于其美妙动人的乐声,帝禁之不止,遂破其瑟为二十五弦。这里的乐声使江娥和素女都深受感动。⑸中国:指国家中心,即京城之地。⑹昆山玉碎与凤凰叫声:昆仑玉碎形容乐音清脆悦耳,凤凰叫声则形容乐音和谐悠扬。这里的“昆山”即指昆仑山,“玉碎凤凰叫”形象地描绘了乐声的优美动听。⑺芙蓉泣露与香兰笑:描述乐声时而低回宛转如露珠滴落芙蓉般轻柔,时而轻快如盛开的兰花般欢快。这里的“泣露”和“笑”将乐声的变幻表现得淋漓尽致。⑻十二门:长安城四面各有三门,共十二门。这里所描述的清冷乐声让人感觉整个长安城都沉浸在寒光之中。⑼二十三丝与紫皇:据《通典》卷一百四十四记载,竖箜篌是胡乐之一,汉灵帝喜爱这种乐器。这里的二十三丝即指箜篌的弦数。“紫皇”为道教中最高神灵的称呼,这里用来指代皇帝。⑽女娲:中华古神,人身蛇尾,为伏羲之妹,有着炼五色石补天的传说。这里的乐声竟然能将补天的五色石震破,引来一场秋雨,真可谓是天籁之音。《广陵散·陈州梦》,这是唐代广陵派的传统箜篌曲,它的曲调古朴神秘,宛如穿越时空的古老梦幻,令人陶醉其中。除了这首曲子,还有许多其他古代箜篌曲同样值得我们去品味。首先是《十面埋伏》,这首曲目由明代的状元员爱所作,它以生动的音乐语言描绘了战争场面的恢弘气势和马背上的英雄壮志。听到这首曲子,仿佛可以感受到那激昂的战斗氛围。再来是《阳关三叠》,这是唐代南曲箜篌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其曲调抒情,充满了南曲特有的韵味,被誉为南曲箜篌曲的典范。还有《虞美人》,这首广陵派箜篌曲,其曲调悠扬抒情,如诉心声,流传至今仍然让人感受到那份古韵之美。《平沙落雁》也是广陵派箜篌曲的代表作之一,它的曲调轻盈明快,表现了军队出征的喜悦和壮志,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另外两首广陵派箜篌曲分别是《梧叶儿》和《十八拍》,前者曲调温婉悠扬,被誉为箜篌曲中的“清代风华”,后者曲调轻快欢乐,被誉为箜篌曲中的“舞曲之王”。古代箜篌曲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它们的曲调悠扬动人,能够很好地展现出古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内涵。尽管现在箜篌曲已经不如以前那么流行,但依然有许多传统音乐爱好者沉醉于它们的美妙之中,欣赏其中的古典韵味和深厚文化内涵。